今天,我从一个确诊患者的角度,结合切身体会,谈谈我对中国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数量真实性的看法。

我在博客里写过十多篇新冠康复日记,里面提到了舆论方面的问题。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改几个月前对中国抗疫措施的赞善态度,开始“甩锅”中国。称中国隐瞒疫情,消息不实。其他美国的“盟友”们也纷纷指责中国,企图甩锅。

我在推特上也看到,很多国外的人的评论和留言也表达出了对中国的疫情数据充分的不信任。

其实在中国国内,新闻的评论里也大多是对疫情数据的不信任,只是表达得更加隐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中国政府有必要说谎吗?

在我看来,完全没必要。

因为我是一个确诊患者,接受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治疗,治疗费用中医保报销部分之外的个人承担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支付。所以,如果政府把我确诊的事实“隐瞒”了下来,那谁来为我的医疗费用买单?

说了一个谎言,就会用无数个谎言来圆,所以,政府没有必要隐瞒疫情的真实数据。

还有一个原因,如果真要隐瞒,谁有权利隐瞒?谁敢隐瞒。

众所周知,中央政府确定了要全力以赴抵抗疫情,并且作为一项头等政治任务来抓。那么地方政府敢隐瞒吗?答案是不敢。

在中国,敢不跟着党走的人,最终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病毒可不像人这样好控制,如果隐瞒了疫情,最终造成疫情大爆发,死得更难看。

那么中央政府想隐瞒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14亿人的人口大国。中央政府有能力来确定怎么瞒、瞒多少吗?我认为没有。

中国的疫情数据发布,每个省的时间各不相同。情况较好的省,发布得早一点,情况较严重的省,比如湖北省,整个医疗系统的人员都忙着战斗在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进行流调控制病毒传播。统计数据向上汇报这种书面工作,慢一点也是正常现象。

那么这一个一个省的数据汇总起来,有误差,我认为完全合情合理。刻意隐瞒?不存在的。至少在中央下令湖北封城后的数据,不说准确、至少真实。

怎么隐瞒?

确诊病例是要做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时候还要发布公告寻找密切接触者,找到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要集中隔离。如果瞒住了疫情,却铺天盖地的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那谎言自然就暴露了。如果不做流行病学调查,那疫情又怎么能控制得住?

为什么大家都不相信中国的数据

在国内,是人与人之间的以讹传讹;在国外,是媒体的刻意引导。

先来说说国内

我在我的一篇康复日记中提到过,当人们对官方的信息来源不信任时,就会去相信传言。

举个例子:我在出院后第三天,广东爆出了有出院病人复阳的新闻。我们全市所有出院病人都被接回医院进行集中隔离,而这件事官方没有发布任何信息。所以一时间流言四起,我们病人群里的每个人都被传过“复阳”,有人看到出院病人被救护车拉走,甚至传某某人已经死了。

传言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

再举一个例子: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曾经有人听到流言,说我“复阳”。在并没有向我本人求证的情况下,四处传播消息。最后传到大老板耳朵里,老板亲自打电话向我求证,最后才辟谣。而我们单位之外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会不会觉得这个消息来源十分可靠呢?一传十十传百之后,流言就被当做了真相。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相信官方消息的原因,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些自以为“可靠”的消息来源。

国外的情况

很明显,国外是有媒体的刻意引导。

在FACEBOOK和推特上,攻击中国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大前提下,在部分反华势力的刻意宣传下,中国共产党被塑造成了“恶魔”,谁会相信恶魔的话呢?

但中国的现状是,在疫情中,医护人员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共产党在背后默默的做好了一切,却也没有出来抢英雄们的风头。

我看到有外国媒体的报道,消息来源引用了一个中国路人的采访,以此证明中国数据的不可信。但前文已说过,以普通人的臆想来作为新闻素材,这是可笑的。但依然很多人听信,为什么呢?“政治正确”啊!

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想对国外的政客说一句话:STOP TALKING! DO SOMETHING!

中国的现状

在新冠病肆虐全球的今天,中国已经重启了,连湖北武汉都逐渐解封复工复产了,那些现在还在说中国数据造假,疫情依然严重的嘴硬分子们,脸疼吗?

我所在的200万人口的小城市里,确诊患者30个全部治愈,零病亡,目前整个城市已经完全恢复到了疫情爆发前的样子,人们都不再担心会被感染。前几天我去救治医院复查,直接去的负压病房里采样本,里面空空荡荡,感觉很欣慰。

现在中国的首要任务是防住境外输入,控制本地二次爆发。防止新冠病毒再次破坏正常生活。

下个月,我也要开始回去上班,很期待能恢复正常生活!


本站由 @澄哥 使用 Stellar 1.27.0 主题创建。
蜀ICP备19037348号-2川公网安备51160202511796号
本页总阅读量本站总阅读量本站访客数人次
本站已安全运行: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