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清明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一本书:《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有半年,买这本书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科幻迷,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清明节在家休息,为了陪儿子一起看书,我就把这本书拿出来看。能花两天一口气把它看完,书的内容也是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首先是看科幻电影的目的,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想一定是科幻电影对未来世界、科学发展天马行空的想象对我的吸引,导致我在选择电影的时候一定是优先选择科幻类。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江教授有个观点很值得我学习,好的电影应该有思想内涵和深度,能够启发观众从这部电影提出来的出发点继续发散想象下去。

比如在书中被江教授推崇备至的一些冷门电影,一些我这个自诩为“科幻迷”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电影,也有一些我听说过,却因年代久远从来没去看过的电影,比如说《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等等。自然的,我也将这些电影加入了我的待看清单。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这本书是江晓原教授曾发表过的一些科幻电影评论文章的合集,其中,对于《黑客帝国》的分析颠覆了我之前对这一系列电影的理解,比如说第二部结尾处主角尼奥能够在矩阵外飞行以及施展自己的超能力,以前我认为这是尼奥的能力升了级,在看到江教授的分析前,我从来没想到过这是意味着“现实世界”也是虚拟的。这说明我以前对《黑客帝国》整个剧情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基本以看热闹为主了。

江教授给了电影《十三楼》(又名《异次元骇客》)很高的评价,这部电影也是我因为想看《黑客帝国》而租回来的光碟上看的(无良商家给光盘外壳上印的《黑客帝国》封面),因为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当时给我的震撼甚至超过《黑客帝国》,因为这部电影既有虚拟的过去,又有虚拟的未来,对于当时作为初中生的我来说,相当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现实世界是否是虚拟的”这个思考,而黑客帝国第一部的“现实世界”跟我们所处的世界如此不同,甚至没引起我的联想。

我对江教授对《盗梦空间》的评价不敢苟同。记得在《盗梦空间》面世前很多年,我还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曾经有一次连续一个星期做了一个连续剧一样的梦,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都记得梦境的大致内容,以致于后来几天,我都想好了今晚要梦些什么再入睡,我在梦里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梦。到了最后一天,我在梦中想:“既然这是我的梦,那我只要想飞,就肯定能飞了”,于是我就在梦中飞了起来。那也是我唯一一次在梦中“清醒的”控制自己的梦境,后来虽没有再有这种梦的经历,但也有个好处是,小时候没有再做过任何鬼怪主题的噩梦,因为在梦里我是无敌的,梦里的妖魔鬼怪打不过我。而《盗梦空间》满足了我对梦境的一切幻想,看完电影我也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梦境真的能够控制,人在梦里的思维如此的活跃,除了能够像电影里一样做一些影响人的思想的事情外,要是我们可以把学习也搬到梦里,在梦里学习一天,现实世界才过去一小时,这该多好?或者,把娱乐活动搬进梦里,毕竟,想象是没有成本的。又或者,现实本身就是一场梦?人在寿终正寝后,会不会就在另一个“真实世界”中醒来?而此生“梦到的”点点滴滴正在被人评头论足。江教授认为《盗梦空间》是在《黑客帝国》基础上的退步,而我觉得,《盗梦空间》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甚至远远超过《黑客帝国》。

从《指南》这本书中提到的电影,大概能看出书中的影评文章都写于2015年之前,关于我比较喜欢的漫威电影宇宙,除了《钢铁侠》出现过一次之外,其他的漫威电影甚至一句话都没提过,这让我感到很疑惑,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就这么没有思想,而入不了江教授法眼?想想也确实,漫威第一阶段的电影,除了《神盾局特工》后期某一季(其实是我不记得了)的时空穿越挺烧脑外,其他的都是毫无内涵的爽片。而第二阶段引入了多元宇宙的概念,比如《奇异博士2》和《洛基》都还值得一看。写到这我不禁有些好奇,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下,江教授真的没有对漫威电影发表过任何评论。

但江教授在文章中对科幻电影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之准确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许多预测都已成为现实。比如影片中通过特效模拟真人的技术,现在已成为现实(速度与激情9中复活保罗沃克、流浪地球2中复活吴孟达)。

而书中收录的江教授和刘慈欣等人的对话,以及网络上发表的江教授与其他人的对话,看江教授对所谓“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争论,相关言论让我感到些许不适,仿佛圈子内的人不谈这些高深莫测的概念就不能显得自己专业一样。

江教授好像对所谓科学家有着骨子里的防备与不信任,来看看书中教授选择看科幻电影的七个标准:

一、想象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了解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
三、建立对科学家群体的警惕意识
四、思考科学技术极度发展的荒诞后果
五、展望科学技术无限应用之下的伦理困境
六、围观科幻独有故事情境中对人性的严刑逼供
七、欣赏人类脱离现实羁绊所能想象出来的奇异景观

这七个标准中,除了第一个和第七个标准的描述是偏向于正面外,其他的描述都是贬义的甚至恶意的,这是受到了西方“反智主义”教育(我甚至都不认为这是一种“反科学主义”)的影响吗?或者说,西方电影主流的“纲领”就是反科学,或者对现实的批判,而我们在现有科幻电影框架下,看得越多,跟着走得越远,而江教授,就是走得比较远的那个…。依我看来,为什么科幻电影的纲领和目的不能是避免科学发展误入歧途、预演和修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这些呢?

不得不说,江教授在写这些文章、这本书时,不知不觉体现的一些观点、一些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所谓“文人相轻”的臭毛病,蔑视科学甚至警惕科学、反科学。想来教员当年也是深深感受到了文人身上这种让人不舒服的东西。这里就不接着写下去了。

从“思想性”这个方面来说,如果《饥饿游戏》、《雪国列车》等反乌托邦电影都是对现实的隐喻,那《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我愿称之为永远的神。

大部分科幻电影都是有原著小说的,有的是先有小说后改编成电影,有的是先有电影后有小说。比如《流浪地球》两部,先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中的世界观及一部分段落,改编成电影,后根据电影剧本的丰富内容,又写成一部小说。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思想深度、想象力是远超电影的。每一个读者针对一本小说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而一部电影则是导演、编剧等创作者对科幻小说的特定理解通过影视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果读过原著的读者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觉得电影对原著的理解还不如自己,那么他就会觉得这部电影不行,反之则会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好。

而我作为一个很少接触科幻作品原著的“业余爱好者”,通常是接受科幻电影带给我的视觉震撼,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在看热闹的同时,有多余的精力,才会在电影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发散思考。看了《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这本书之后,才明白电影原来还有这么一种看法,在之后我也会从电影的思想性上面,想想这部电影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和思考。


本站由 @澄哥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本页点击量本站点击量次。
您是本站的第个小伙伴
蜀ICP备19037348号-2川公网安备51160202511796号
本站已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