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建立唯物史觀
作者:桐生一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8688699/answer/26553062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2019年,我在香港某所高校交換教學,我所在的班級,部分男學生非常熱愛歷史,即使他們的歷史水平比較差,而且缺乏歷史唯物史觀。
部分課堂內容會談及中國共產黨黨史,總有男同學毫無尊重感,他們或許依舊堅持大陸地區是「蠻荒貧窮」的觀點。
我的教學內容是關於中國共產黨長征轉移的問題,好事者向我提問:「我們為什麼需要稱贊逃竄的行為?」
班級中洋溢不屑的的笑聲,他們的史觀是僅關注歷史結果的機械性史觀,長征的成功在他們的概念中,即為「成功逃跑」。
我沒有阻止他們嘲笑,待他們安靜後,我為他們陳述歷史:「在長征前,中國共產黨遭遇多次圍剿,每次面對的敵人數量,是己方部隊的數倍。」
「在最後的反圍剿失敗前,共產黨的戰術規劃全部是接近完美的存在,即使敵人佔據人數優勢與裝備優勢。」
「關於最後反圍剿失敗,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共產黨內部的軍事領導者對於戰爭形勢產生誤判。」
此時,部分學生竊竊私語,估計是在嘲諷共產黨的軍事失誤?
「如果你們確實精通歷史,應該明白本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是王明的左傾趨向嚴重。」
「在此前的四次反圍剿,紅軍的戰略堪稱完美,如果將戰役稱為遊戲,你在遊戲前期建立的優勢,最後在後期被隊友葬送,你會如何?」
「可能諸位早已怒火攻心,拒絕再採取任何合作,以此表示無聲抗議。」
「毛澤東即是在此情況中,並未將怒火發洩至黨內失誤的同志,而是在遵義會議後,逐漸將革命轉危為安。」
「我們在日常的虛擬遊戲中,尚且會被情緒化,毛澤東卻能在生死攸關時,拒絕清算個人恩怨,將精力放置於輓救革命事業。」
多數學生現在已保持肅靜,認真地聆聽我的講解。他們逐漸能夠感受歷史的重量,任何成功者絕非事事如意,如果將中國共產黨的事業視為現實中企業的發展。長征時期,即為企業危急存亡之秋,如何在各方條件劣勢的情況中創造奇跡,即為中國共產黨的生存難題。
「湘江戰役後,紅軍的有生戰鬥力量損失達到60%,在戰略沙盤中,此時紅軍已經陷入絕境,國民黨部隊緩慢收縮,即可將紅軍絞殺。」
「在慘重的傷亡數字面前,中國共產黨召開遵義會議,諸位可能未能完全理解該會議的重要意義。在遵義會議前,中國共產黨的行為方針需要向共產國際申請指示,未能基於中國革命情況創造獨具特色的行動指南。」
「遵義會議不僅在危機時刻撥亂反正,成功輓救黨的革命事業,該會議標誌中國共產黨正在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探索道路中緩慢前行。」
「我依舊傾向於以企業發展形容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遵義會議召開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脫母公司的控制,作為優秀的子公司,選擇適合現狀的發展道路。拒絕全面模仿蘇聯母公司,將是中國共產黨轉危為安的基石,合適的道路應該基於現實去選擇,並非是先輩的經驗即可替你選擇完全合適的道路。」
教室內響徹掌聲,多數學生們似乎對待中國共產黨已有新認知,除去極少數「刺頭」的存在。
課間休息期間,我聽聞部分學生依舊存在對待歷史的偏見,他們的立場永遠是脫離群眾,總是在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落後」。
隨後的課程,我即為他們重新強調典故:「在生活中我們總能發現部分奇怪的現象,部分人拋棄自身的優勢,去盲目模仿其他國家的道路,最終導致失去本身精髓。」
「其實,在學習歷史中,我們時常位於觀察視角,從而缺失公正性。」
「你們對待共產黨的偏見,源自共產黨的力量源泉——底層勞苦群眾,你們往往將他們視為毫無革命力量的愚民。其實,歷史中的革命往往是源自底層階級,因為社會精英階層往往是既得利益者,革命對於他們危害眾多。或許曾有部分精英階層領導社會變革,但在中國的歷史中,武裝革命往往源於忍受壓迫的底層群眾。」
「同學們可能對於歷史中衣著簡陋的共產黨毫無好感,你們的關注重心永遠是國民黨官僚階層,因為他們的外貌更加整潔。」
「你們的心態和部分民國擁戴者的心態相似,永遠在欣賞華而不實的外貌和部分個例,如果我們重返舊時代,你們可能不會是財閥和官僚,而是貧苦的底層群眾。」
「國民黨在蔣介石完全領導後,完全轉變為買辦階級的統治工具,他們永遠不在意是否底層群眾的生死,他們服務於社會既得利益集團,所以他們的外觀異常整潔,其代價是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飢寒交迫。」
待我完全表達我關於唯物歷史的辨析後,所有學生心悅誠服,他們紛紛選擇鼓掌支持我的觀點。課程完畢後,他們的眼神中不再有對待歷史的傲慢和主觀情緒。
我的力量在龐大的集體面前是脆弱的存在,但是我仍要堅持去宣傳正確的唯物史觀,在我教育的學生中,哪怕僅有數人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我的努力也未曾落空。
我在部分地區學習時,我發現他們對待歷史缺乏基本的尊重性,他們的歷史教育完全服務於政治。在他們的教育中,中國共產黨彷彿是20世紀最大的「幸運者」,完全是在亂世中的投機主義者,最終攫取國家政權。
如果確實精通歷史的學者,應該明白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犧牲與成果,無數仁人志士的死亡,最終的評價即為「投機者」?
關於部分知乎使用者,屢次反駁我的觀點,他們堅信歷史是為政治服務,例如中國大陸的歷史教材也在極力否定國民黨。
作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者,我可以嚴肅地向你解釋,在我閱讀的中國大陸主流歷史教材中,不僅未有抹黑國民黨的內容,甚至在部分教材中幫助其「遮羞」。
中國大陸的部分影視劇也逐漸吹捧國民黨,彷彿國民黨永遠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共產黨永遠是貧窮落後的地方軍。
中國大陸中學歷史教材,關於國民黨消極抗戰的描述往往是:「1941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逐漸轉向消極抗日。」
真實的歷史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黨即發動震驚全國的「皖南事變」,充分暴露其「剿共為首,抗日為輔」的錯誤方針。國民黨後續對於友黨軍隊的背叛行為,數不勝數,現代大陸歷史教材中往往會省略。可我無論在任何版本的教材中,從未發現主編省略關於台兒莊戰役內容的現象,大陸以外的部分地區,卻已經有主編開始拒絕將平型關大捷作為教材內容。
所以,關於我的言論,部分閱讀者可能會認定我是在向大陸讀者諂媚,然而確實是事實,大陸的多數教材是完全基於歷史編寫。其他地區,教材為意識形態服務的程度遠高於大陸,卻仍有讀者堅持誣陷中國大陸在「偽造歷史」。
優秀的歷史研究者能夠直面現實,我曾經也懷疑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我也曾懷疑毛澤東是否真正是優秀的領導人。待我接觸真實的歷史,即不為政治服務的歷史,我逐漸發現,中國近代史中湧現的所有勢力,除中國共產黨外,再無其他合適的政權選擇。
中國的近代發展史,眾多派系陸續登場,最終歷史與人民紛紛將其清掃入歷史的塵埃中。
最初,部分封建勢力的舊貴族,希望保留封建制度並採取有限改動,他們的變革類似於「妥協」,依舊服務於腐朽的封建階級,在階級矛盾與日俱增的近代中國,其變革必定失敗。
改良派的思想是與封建勢力達成合作,在避免暴力衝突的條件實現後,再改革社會的制度。遺憾的事,他們的想法已經不再適合問題重重的近代中國,封建頑固勢力也拒絕交付任何利益。改良派的思想觀念過於理想化,將希望寄託於社會既得利益團體的「良知復蘇」,無異於痴人說夢。
隨後是推翻封建制度並決心向西方治國制度效仿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的革命雖然成功結束封建帝制,但是資產階級本身所具有的妥協性與軟弱性,使革命未能深入社會各界。
資產階級革命類似於「少數精英」的革命,或許可以在社會生產力發達、群眾思想已深刻解放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奈何近代中國完全停滯於閉關鎖國後的腐朽,所以資產階級革命未能獲得足夠的群眾基礎,最後革命果實亦被舊時代軍閥無情地竊取。
我經常發覺部分學者吹捧英國「未採取暴力革命」,因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相當成熟,社會生產力已實現解放,群眾思想解放程度極高。英國的舊貴族在發現其勢力已不復以往後,決定向革命力量妥協。從此事例我們反而能發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確實具有極其明顯的「妥協性」,在舊勢力已經毫無理由存在時,依舊選擇與其共存。所以,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基於其社會狀態的選擇,絕非部分專家稱贊的「異於常人的治國方式」。
正是因為英國革命力量的妥協,迫使英國君主依舊存在,英國皇室的私人財富依舊與封建貴族無異。立場扭曲的學者僅能盲目支持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變革,然後再批評中國共產黨為何不選擇「效仿西方立憲方式」,他們永遠拒絕承認資產階級革命在近代中國無法根治社會問題。
妥協性質的資產階級革命,適合社會階層矛盾相對較輕的國家,英國的舊貴族勢力並非頑固,雙方最後選擇妥協。
在近代中國,封建制度扎根於我國長達數千年,頑固勢力非常強盛,即使在推翻封建帝制後,各種仍然受到封建勢力裹挾的舊時代軍閥依舊在倒行逆施。在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中,部分專家依舊在反復強調「妥協性革命的正確性」,無疑是脫離唯物史觀的說法。
在極其混亂動蕩的近代中國,在各方勢力紛紛被人民拋棄後,中國共產黨成功步入政治舞台,從最初脆弱的萌芽,最終引領中華民族步入復興。正是因為其他勢力無法承擔引領民族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最終肩負重任,創造輝煌成果。
中國共產黨絕非「投機者」,如果確實需要評價它,我的評價是「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