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一个新闻有感而发:
代表建议取消境内新闻发布会外文翻译: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阳卫国。受访者供图
阳卫国介绍,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都设有外文翻译。但通过调研,阳卫国建议,在国内举办新闻发布会等重大外事活动中取消外文翻译或采用同声翻译。“经过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我们觉得此举没有必要性,建议在国内举办新闻发布会等重大外事活动中取消外文翻译。”这一次,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带来的这个建议让人耳目一新。
至于为何要提出这个建议,阳卫国给出了如下理由:
一是合乎法理。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文是联合国法定通用语言之一,早在联合国成立之初就载入了《联合国宪章》,这意味着中文具备了在外交活动中使用的法定地位。此外,我国外交部也早已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将提供的中英文两种语言改为仅提供中文,不再提供外文翻译了。因此,取消外文翻译,是完全合乎法理的。
二是彰显文化自信。语言是文明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官方性质的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上,取消外文翻译,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有效传播,提升中文的感召力、影响力,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进而彰显中国文化的自信。
三是维护汉语尊严。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外国记者在我国境内参加的各种活动应该入乡随俗,尽可能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这也是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国外类似的场合,也并没有提供中文翻译,秉承对等原则,维护汉语尊严,在国内也应取消外文翻译。
四是提高沟通效率。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上,每个人的话都要用英语或汉语来翻译一遍,时间整整延长了一倍,效率明显随之下降。如果取消外文翻译,这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网易新闻
阳卫国代表的建议我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然而一看新闻评论,简直气煞我也!
文中阳卫国代表已经说明,取消英文翻译,正是为了彰显文化自信、维护汉语尊严。可评论中却有人说这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依我看来,如果只说中文胜怕别人不懂,上赶着翻译成别人的语言,那才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中国人曾经站在巅峰
在古代,皇帝、大臣自称天朝上国,那是真正的有资格自信。强如盛唐,八方来朝,那时的唐朝是全球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0%,被形容为遍地都是黄金的国度。北宋经济总量占全球50%左右,南宋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的80%!明朝万历初年以前,经济总量也能占全球60%左右。
所以我们现在有时以天朝称中国,是一种调侃或者自嘲,但明朝以前,那是真的天朝上国。中国也曾站在世界巅峰。虽说封建王朝是“家天下”,但当时富裕的人也以蓄养昆仑奴为时尚,可知古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是很密切的,有很强的民族自信。
但是从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由于各种原因,开始闭关锁国,中国错过了很多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机会。清朝延续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世界缺乏交流,仍然自诩天朝上国,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大了。
中国人的自信去哪了?
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汉字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议废除汉字,采用字母文字。这是何等的不自信?中国古代商贾地位低下,能工巧匠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科学技术都是奇技淫巧,反而写得一手好字,会做诗词文章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渠道,自然会给人以汉字拖累了文明发展的错觉。然而错的是汉字吗?错的是人。
经过近代史的深刻教训,中国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既然落后的满清封建政权不能适应中国人民不被挨打的需求,那被扫到历史的尘埃里是必然的结果。那是一段没有自信的历史,信好,中国人的自尊还在。
通过去年的香港暴乱、今年的COVID19疫情,我在新闻评论里看到最多的话,便是民主原来是虚伪的双标,国外也不过如此,意见领袖们纷纷翻车,被定义为美狗。给我的感觉,经过香港暴乱、贸易战、疫情之后,中国的自干五越来越多,人民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包括意识形态上的自信也逐渐产生。很多人纷纷惊醒,原来我们是从文化入侵,思想入侵中清醒过来了吗?
我的母亲曾经教育我,穿衣打扮、言行举止要得体,出门在外叫别人看了笑话。我不是特别赞同这个观点,不赞同的点是我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穿衣打扮、言行得体是为了我自己的心情舒畅,不是专门给谁看的。如我的母亲那样,我觉得她活得好累,很想劝她人还是要为自己而活。要有自信,做好自己就行,哪管别人怎么看。
言归正传,我们会英语,我们正在了解这个世界,我们正在学习,我们正在赶超。不提供外文翻译,那么别人想了解我们,学好汉语!不了解我们,那他们何尝不是在“闭关锁国”呢?就算我们提供了翻译服务,国外媒体的报道又何曾“公平公正”过呢?
还好,文末的投票给了我一颗定心丸:
三分之二中国人的自信已经回来了,剩下三分之一的人们加油哦!